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2025年底以来美国经济看似温和的增长与当前的结构性问题形成鲜明对比。近期的各项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增长的“低迷”特征越来越明显,即金融市场的繁荣无法掩盖实体经济的疲软,刺激政策的有效性正在减弱。这次“空转”并非短期波动,而是美国经济长期失衡后几个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的结果。美国联邦债务规模持续上升。截至2025年10月20日,美国联邦债务总额超过37.9万亿美元,且增速并未放缓。债务积累造成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债务规模过大大量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中,无法有效注入实体经济。美国严重依赖债务扩张的增长模式加剧了财政脆弱性,使美国经济更加依赖短期刺激,内生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与此同时,债务利息支出如滚雪球般增长,去年超过了1万亿美元,超过了军费开支,占美国财政预算的很大一部分。 10月10日,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奥警告称,美国债务正处于临界点,美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遭受“经济攻击”。增长数据的差异反映了美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美国2025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升至3.8%。虽然这个数据在纸面上看起来不错,但从结构角度来看,它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投资增加支撑的知识产权(人工智能)产品的增长,而制造业和农业等传统产业持续崩溃,更广泛的实体经济没有复苏。有分析指出,“显示美国实际需求的美国国内买家最终销售指数第二季度仅增长1.2%,消费缓慢是经济放缓的主要因素。这种模式依赖于科技巨头的每对资本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的增加,难以创造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前段时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表示,近一半(22) 美国各州已经陷入衰退和收缩。总体数据与地区衰退之间的差异反映了美国经济增长势头的极不平衡。美国充满争议的政治环境正在加剧“闲置”局面化。自今年年初以来,美国一些人一直在极力推动加征关税。该政策虽然旨在保护美国国内产业,但实际上提高了进口成本,抑制了企业投资和家庭消费。与此同时,通过财政扩张刺激经济的政治意图并未兑现。债务成本高企和通胀压力限制了财政政策的空间,财政乘数效应明显弱化。此外,关税战和高利率环境带来双重压力: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萎缩,企业投资意愿低迷。由于这种内耗,经济陷入了“刺激→浪费→再刺激”的循环。美国的结构性改革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劳动力市场的“空心化”不容忽视。自动数据处理 10 月初发布的数据荷兰国际集团(ADP)显示,9月份美国私营部门失去了3.2万个就业岗位,创2023年3月以来最大降幅,但远低于市场预期的约5万个就业岗位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就业下降,年轻工人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行业的快速变化正迫使高级员工提前离开劳动力市场。尽管劳动力市场表面稳定,但内部仍因“不能加入、不能留下”的困境而疲软。此外,就业增长高度集中在医疗保健等少数行业,而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广泛行业则停滞不前。劳动力市场表面稳定的背后隐藏着结构性弱点。如果外部需求进一步放缓,美国劳动力市场距离系统性风险就不远了。美国经济最根本的“懒惰”是对制度失去信心。内部“内讧”美联储与美国政府围绕货币政策的争论,不仅导致美国劳工统计局辞职,也严重损害了美国经济指标的可信度。从国际上看,美国一些人所青睐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客观上正在加速国际社会对美元信心的侵蚀。美元信用贬值不仅仅是一场金融危机 面对美国,但归根结底也反映出美国“蛰伏”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当前,美国经济的“偶像”不断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拓展,政策效应和社会预期不断显现。受债务压力、结构性矛盾、政治困境等多重制约,依靠地区繁荣和短期经济刺激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要打破“休眠”循环,美国不仅需要调整政策,还要对其经济治理理念和增长模式进行“大手术”。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连军)
(编辑:胡峰)